实验室概况
林木培育实验室是一个以基础和应用基础科学研究为主,并承担高层次人才培养任务的国家林业局重点开放性实验室。实验室建立于1995年3月,自1996年以来正式对外开放,依托于社会公益型科研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建设。
实验室着眼于国内需求和国际前沿,主要是面向森林培育学科的一些重大的、关键的、前沿性课题和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项目,从事林木遗传改良和森林培育有关的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同时加强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树木性状的分子基础及林木遗传改良、新材料的选育研究、主要造林树种生理生态特性研究和集约育林研究。实验室的研究目标是(1)分析树木速生、优质、抗逆性状的分子基础,发展分子良种技术。(2)建立主要造林树种基因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体系;引进推广高新技术,制定主要造林树种遗传改良策略;探索新型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生物菌剂的作用原理,改进苗木繁育方法和设备,实现良种的规模化繁育。(3)完善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理论基础,探索森林定向培育技术配套的途径,实现工业用材林培育的全程动态优化控制;研制各林种经营管理必需的辅助决策工具。(4)建立杨树高通量基因分离、蛋白质鉴定平台,完善杨树等生态林、人工林主要建设树种性状研究的技术体系。(5)提供大规模生态工程造林规划及其环境效果评价的理论基础。
实验室拥有分子生物学、功能基因组学、细胞学、蛋白组学、分子标记、显微观察、组织培养等一系列专业实验室。建设成为包括基质辅助的激光解析飞行时间质谱工作站、PF-2D蛋白质多维色谱分离系统、蛋白质双向电泳系统、基因芯片扫描分析系统、蛋白质多肽序列分析仪、核酸分析仪、生物荧光显微镜、显微切割、Nano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系统、定量PCR热循环仪,超速离心机等大型高精仪器在内,硬件体系完备的研究实体。实验室实行大型仪器设备开放与共享。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已搭建形成了具有一流先进设备的森林培育研究领域的公共研究平台。
实验室现有固定科研人员128人,管理人员2人,其中研究员30名,副研究员47名,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有国家级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现在读硕士54名,在读博士68名,博士后13人。
实验室自运行以来,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79项,其中“973”项目级1项、课题级4项,“863”课题级8个、子课题级14个,国家科技攻关课题级19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26项,“948”项目3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项。“973”项目“树木育种的分子基础研究”和一批“863”课题级项目,把实验室的科研水平推上一个新台阶。五年来,共鉴定成果60项,通过审定的林木新品种33个;发表科技论文568篇,出版科技专著67部;授权专利4项,受理专利19项。选育杨树新品种8个,沙棘新品种9个。共获各类奖励7项,其中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实验室重视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国外有实力的研究机构进行合作研究,派遣人员携带课题前往进行合作研究,并经常邀请一些国外的专家学者前来举办学术讲座。同时实验室还和国内多家单位(如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共同承担了许多交叉研究课题,有着广泛的、实质性的合作,同时共享重点实验室的大型技术平台和实验设施。实验室共承担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16 项,主办与承办国际会议与培训班11次,每年平均接待国外各类科技人员382人次,派出研究人员350人次,共有8人次在国际组织中担任重要学术职务几年来。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管理秉承尊重人才及其创造性,提倡开拓、创新、求实与奉献的指导思想,支持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容纳不同的学术观点,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我国森林培育研究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主要研究方向和领域
林木培育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主要是面向森林培育学科的一些重大的、关键的、前沿性课题和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项目,从事林木遗传改良和森林培育有关的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同时加强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
森林培育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有:
1.林木遗传改良及新材料的选育研究:
这一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有:
(1)林木群体遗传、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规律研究;
(2)林木重要性状遗传变异特性研究;
(3)林木抗逆性、抗病虫新遗传材料的选育研究;
(4)外源基因在树木中高效表达及基因工程育种;
(5)林木遗传性状图谱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研究;
(6)林木多世代遗传改良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7)基因资源的收集、保存、评价和利用研究。
2.主要造林树种生理生态特性研究:
这一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有:
(1)主要造林树种产量形成的生理生态基础;
(2)树木生长发育的化学控制技术及机理;
(3)主要造林树种抗逆性与环境效应的生理学研究等。
3.集约育林研究:
这一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有:
(1)苗木培育和质量调控、密度控制、优化栽培以及混交机理等集约育林的基础理论研究;
(2)人工林长期生产力保持机制研究,重点研究人工林土壤肥力系统衰退机理和功能性障碍机制及地力恢复途径;
(3)人工林生态系统(包括)生态林业工程)稳定性机理研究。
科研队伍和人才培养
经过十多年来的建设,实验室已形成一支学术水平较高,实力雄厚,以中青年为主,知识结构配置较为合理的科研队伍。实验室现有固定科研人员128人,管理人员2人,年龄在45岁以下的占70%。其中研究员30名,副研究员47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有国家级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部级12人;部级跨世纪学术带头人4人;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41人。实验室现在读硕士54名,在读博士68名,博士后13人。
承担的研究任务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实验室自运行以来,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79项,其中“973”项目级1项、课题级4项,“863”课题级8个、子课题级14个,国家科技攻关课题级19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26项,“948”项目3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项。“973”项目“树木育种的分子基础研究”和一批“863”课题级项目,把实验室的科研水平推上一个新台阶。五年来,共鉴定成果60项,通过审定的林木新品种33个;发表科技论文568篇,出版科技专著67部;授权专利4项,受理专利19项。选育杨树新品种8个,沙棘新品种9个。共获各类奖励7项,其中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