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林学会组织专家在北京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会议方式对我所牵头完成的“沙棘遗传改良与产业化栽培技术创新”成果进行评价,专家委员会由来自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北京农学院、中国林学会、国际竹藤中心,以及我院院部、经济林所的相关专家组成,尹伟伦院士担任主任委员。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幸良主持会议。
专家委员会听取项目负责人张建国研究员的成果汇报,审阅相关资料,经质询和讨论一致认为,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生态经济型沙棘杂交新品种选育、沙棘高质量基因组组装与果实关键性状形成分子机制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该成果在全国11个省区系统开展了从国外引进的大果沙棘品种全国区域化试验研究,选育出一批品质优、适应性强的大果沙棘良种,并确定了大果优良沙棘品种在我国的适生栽培区区划;开展蒙古沙棘与中国沙棘两个亚种间正反交及回交制种与区域化评价研究,揭示了沙棘亚种间杂种分离规律,提出了生态经济型优良杂种选育及综合评价技术,选育出高Vc、高黄酮、高不饱和脂肪酸等优良杂种55个;组装出高质量蒙古沙棘基因组,Contig N50和Scaffold N50分别达到2.15 Mb和69.52 Mb。发现沙棘与核心真双子叶植物共享全基因组六倍体化事件(γ事件)后,又经历了两次最近的全基因组加倍(WGD)事件,两次WGDs导致14条祖先染色体共发生了29次融合;发现沙棘基因组的扩张主要决定于LTR重复序列的扩张;解析了沙棘果实脂肪酸、抗坏血酸合成的关键基因,发现两次全基因组加倍事件促进了沙棘脂肪酸和抗坏血酸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扩张;阐明了果实颜色、成熟过程及花青素合成等重要性状分子调控机制,揭示了沙棘抗旱耐低温的生理生化与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建立了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湿润区沙棘优良品种规模化扦插育苗技术体系;提出了不同栽培区沙棘良种和农作物、药用植物及牧草优化间作模式,建立了沙棘良种果园化高效管理技术;开发出沙棘果醋、沙棘茶及沙棘果汁等高附加值专利产品。
成果审定沙棘良种19个,其中国审良种15个,获得新品种授权7项;获国家专利19件,其中发明专利10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颁布技术标准5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国内外科技论文126篇,其中SCI 19篇。技术成果推广应用360万亩,新增产值37.76亿元,取得重大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中国林学会及我所等单位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段爱国/林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