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高先生镜头下的月牙泉
1978年高先生在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考察
1980年高先生在磴口实验基地勘察
1983年高先生等在额济纳考察途中
1997年高先生等在阿拉善荒漠查看飞机播种固沙效果
2013年4月1日高先生与好友、我院老院长黄枢相会于家中,探讨“林科精神”
建于1979年的沙林中心第一实验场一角
建于1980年的沙林中心第二实验场林地
建于1995年的沙林中心第三实验场一角
建于1997年的沙林中心第四实验场示范林
大范围绿化工程林带
乌兰布和沙漠原始景貌和改造后的景貌
今后,除非于梦中,否则再也不能见到高尚武先生。老人家怀揣着他那绿色工程和新的绿色梦想去了天堂,从此天堂将增绿。
先生有限的生命定格于2014年9月7日12时26分。这是我国林业系统、林学界的重大损失。先生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我国的防沙治沙事业。自参加工作以来,就长期坚持在治沙科研战线,常常深入科研第一线,亲自调查研究,制定方案,解决科研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直至2003年6月才正式退休,此时的他已82岁高龄。90高龄时,先生还获得了海峡两岸林业敬业奖励基金。他用毕业的精力为我国的林业事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长期的荒漠化考察,成为“沙漠活字典”
先生一直从事水土保持和治沙造林方面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科研工作经验。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就致力于水土保持和沙漠治理方面的研究工作,两次较长时间地参加中国科学院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并任分队长和学术秘书,开展了大量的科学考察,积累了丰富的科学数据和实践经验,为我国西北地区沙漠治理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不久,先生就参加了政府组成的察绥考察团,进行资源综合考察,历时数月,为“三北”防护林建设提供大量的第一手资料;1955年,参加中国科学院组织的黄河考察队,深入陕甘宁地区开展黄河水土流失考察;1957年,在考察前苏联中亚黑沙漠、红沙漠之后,负责中国科学院黄河固沙分队工作,开展黄河中游流域风沙危害研究;1958年,担任治沙综合考察大队学术秘书和专家组组长,完成黄土高原农业区划报告,为1958年国务院在呼和浩特市召开的“内蒙古及西北六省、自治区治沙规划会议”提供了详细的资料和针对性建议,由此,我国全面治沙序幕揭开;20世纪60~80年代,应邀为沙漠垦区防护林工程和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规划出谋划策;在毛乌素沙漠研究固沙植物栽培;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巴彦淖尔市开展防风林试验;参与榆林流动沙地飞机播种固沙试验。……长期穿行于沙漠,使得先生对沙漠的熟悉就像熟知自己掌上的纹路一样,行内人称他为“沙漠活字典”。
学术科研成果斐然 为综合治理沙漠提供科学依据
先生根据国家需要和科学发展趋势与需求,提出研究方向,选定研究课题,负责主持的“七五”攻关课题“大范围绿化工程对环境质量作用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林业生产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研究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1992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获新闻机构设立的环境科技大奖,该成果对中国西北荒漠沙区改造及三北防护林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持完成的“农村能源薪炭林研究”,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按自然类型区布设试点26个,建成1100多公顷试验林、示范林。从国内外大量的薪材树种中,成功筛选出了适宜在不同类型区推广应用的优良薪材树种以及科学经营模式,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应用,成果达到了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不仅为缓解农村生活能源危机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还极大地提高了薪炭林地拦截径流、拦阻泥沙的能力,改善了生态环境,相当于每年节省100万公顷林木。除此之外,还主持了国家“三北防护林营造技术”重点攻关项目研究、“干草原、荒漠、半荒漠区防护林营造技术和综合效益研究”。其中,“梭梭林更新复壮技术研究”1991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薪炭林树种选种及栽培经营技术”1992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沙质荒漠化土地监测评价指标体系”获中国科协优秀学术论文奖。
在取得丰硕科研成果的同时,先生还发表了许多有学术和经济价值的论著和论文。
《治沙造林学》、《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农业区划》《黄河中游造林类型》、《森林能源研究》、《中国主要能源树种》等就是先生的代表性著作。其中《治沙造林学》这本专著对沙漠地区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风沙运动作了正确的解释,概述了干旱半干旱区的定义,对流通量流沙的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防护林营造、沙化控制以及对15种主要治沙造林乔灌木草种的特性和种植技术、经济价值等,都通过科学实验后,提出了科学理论和专业技术方法。是先生自20世纪50年代始至80年代30多年一直从事沙漠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的总结,是经生产实践检验证明为有效成果的汇总。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我国治沙的科学水平。深受国内外同行的重视,为重要的科研和教学参考著作。
“中国北部沙漠的自然特征及其改造”、“中亚沙荒地带自然条件及其固沙经验”、“林木种子之研究”、“黄河中游土壤侵蚀区域森林改良土壤措施”、“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农业区划”、“黄河中游造林类型”、“中国北京沙漠特征及其改造”、“榆林沙区造固沙试验研究报告”、“治沙研究进展”、“‘三北’风沙区防护林体系总体规划问题”、“发展能源林制止沙漠化”、“森林能源设想”、“大范围绿化工程对环境质量作用的研究”、“中国沙质荒漠化土地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全国薪炭林区划和技术政策的研究”等论文,为综合治理沙漠,改善沙区生态环境,提高社会经济价值提供了科学依据。
创建沙漠中的绿色工程——沙漠林业实验中心
1979年,先生着手筹建内蒙古磴口荒漠化土地实验基地,组建中国林科院磴口实验局(今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简称沙林中心)。旨在揭示人为活动与荒漠之间相互作用规律,以及以林为主体的荒漠区域开发效应数量指标,将已有的单项风沙科研成果在基地组装,作体系效应示范,并设置了“大范围绿化工程对环境质量作用的研究”课题,进行封闭试验。根据长期的治沙研究和切身体会,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适合乌兰布和沙漠特点的立体绿化工程生物治沙方法。他带领科研人员通过无数次计算机模拟和风洞试验,设计防护林结构,筛选最适合本地区环境的物种,将乔木、灌木、农作物、经济作物等进行有机组合,形成风沙屏障。自磴口实验局建立开始,先生在那一蹲就是11年。
1986—1990年,先生带领20多位专家,联合10多个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科技人员开展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农村能源薪炭林研究”,在薪材优良树种引种、选种、栽培经营配套技术和多种效益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期间,并协调组织了30多项重要科研课题在试验基地进行。
目前沙林中心建有四个实验场。第一实验场建于1979年,为固沙造林综合试验示范区,现有绿洲面积2400公顷;第二实验场建于1980年,为大范围绿化工程试验示范区,现有绿洲面积2640公顷;;第三实验场建于1995年,为治沙工程和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现有绿洲面积850公顷;第四实验场建于1997年,为干旱区节水灌溉和抗逆植物选择试验示范区,现有绿洲面积350公顷。望着那一片片、一排排守护着磴口一方土地的“哨兵”,尤其是那些高大挺拔的杨树,心里不由得肃然起敬,那该是付出了多少艰辛而立下的汗马功劳啊!沙林中心的建立,让中国林业拥有了永久的沙漠实验基地和实验平台,基地成为了我国沙漠中令人骄傲的典型绿洲——一颗璀璨的人造绿色明珠。
不负国家重托 参政议政为国为民
作为我国林业系统的第一位国务院参事,任期为1991年―2000年。10年参事任期内,先生积极参政议政,向国务院反映社情民意,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及国家经济建设中带有全局性、关键性问题或有代表性的问题到全国各地调研,考察范围涉及减轻农民负担、保护耕地、扶贫开发、生态环境治理、荒地开垦等许多方面。在参政咨询、统战联谊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0年9月离任时,国务院参事室给予了高度评价:
勤政敬业——高尚武参事长期负责农林组的调研工作,他下农村,跑林区,风尘仆仆,不辞辛苦。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就农村规模经济发展状况,“三北”防护林建设及荒漠化治理,草原生态、海岸带生态建设,长江、黄河中上游天然林保护等进行调研,并为决策部门建言献策。亲自撰写和主持撰写了20多件调研报告和建议,为科学民主决策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清正廉洁,谦虚谨慎——高尚武参事搞科研工作数十年,养成了严谨缜密、认真负责的科学作风。从事参事工作以来,严格要求自己,廉洁奉公。在下省市调研过程中,虚心向地方同志学习,对接待工作坚持从俭,食宿忌奢,得到好评。在调研活动中,注意谨慎从事,慎重表态。在调研报告和建议的撰写上注重实效和质量。
淡泊名利——高尚武参事志存高远,不图名利。10年来,身为农林组组长,不骄不躁,埋头苦干,勤勤恳恳,深入到田间地头、大漠荒丘,体察社情,了解民意,在艰苦细致的调研基础上获取真知灼见。高尚武参事学识渊博,作风朴实,赢得了周围同志的尊敬。
今天,先生虽离我们远去,但先生的音容笑貌犹在。先生那和蔼热情、睿智健谈、敏捷思维、达观儒雅,以及对沙漠独有的那份热爱之情总是浮现在笔者眼前;先生那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严谨求实的学术风范、为国为民献计献策的社会责任感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秀的思想品质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高尚武先生千古!(王建兰)
(摘自:中国林科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