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学者’就是要整天与泥土打交道,越往土里‘钻’你会觉得越有意思。”说话的80后小伙子一脸认真,称自己是“研究泥土的人”。他叫陆森,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研究森林土壤的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就在几个星期前,陆森刚刚荣获第五届“中国林科院杰出青年”称号。在他看来,称号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激励。
陆森的话听来有些客套,但成绩却很实在。自1999年从江苏的一个小县城走进中国农业大学开始,他便一直与土壤结缘,至今已获得北京市土壤学会优秀论文奖2次,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作为研究骨干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林业公益性行业专项等多个课题,共发表SCI论文10余篇。论文还曾被美国土壤学会会刊(SSSAJ)评为高引用率论文之一。
“土生万物,土壤内含有植物生长的各种养分、水分资源,不仅滋养着植物的生长,同时通过植物间接养育了动物以及人类。”在陆森看来,树木要生长得好,不仅要育好苗,还要有适宜的土壤。为植物找寻或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就是土壤研究者的工作。据陆森介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愈来愈受到世界的关注,碳排放与碳固存已成为研究的热点。而土壤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其有机碳储量是陆地植被碳储量的两倍以上。由于森林土壤一般含有较高的有机质,更成为林业增汇减排的重点之一。
刺槐是我国华北山区造林的主要树种之一,在太行山的南部分布广泛。陆森和同事们通过对太行山南段不同退耕年限刺槐人工林的土壤肥力、水分、通气性等进行定量分析,获取了土壤养分演变规律,求得了该种模式下的土壤有机碳积累速率,揭示了多种环境因子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机制,可为刺槐人工林的植被恢复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在我国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许多原有的耕地、坡耕地、梯田等被改造成了人工林地,也有很多地区为了降低对农户生计的影响,建设了农林复合系统。在陆森重点研究的华北南部低丘山区,农林复合系统类型众多,形式多样。研究这些土地覆被变化下的土壤碳氮磷等养分动态变化与循环规律,是评价生态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陆森所做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分析土地覆被变化条件下的土壤物质循环过程,通过分析土壤养分、水分、微生物群落、酶活性等动态变化规律,获取影响变化的环境影响机制,并提出调控方法与手段。“比如华北南部的低丘山区,好多农户自己建设了多种多样的农林复合系统,像核桃-作物间作系统、林-药材复合系统、林下种植食用菌等等,我们做农林复合系统的土壤物质循环研究,就是通过与其他单作方式对比,如与单作果园或者单作农田对比,分析复合模式下的土壤物质循环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陆森还分析了农林复合工程建设等对农户收入和粮食产量的影响,这些研究成果可为科学制定林业政策提供参考。
土壤研究要进行大量的野外采样,从而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劳动。一些林区,由于位置偏远,机动车只能停到公路边。这时候他们就需要穿越密林,有时还要深入山沟底,进行土样采集工作,包括打土钻、砸容重、挖剖面、取土样等等。森林土壤和农田土壤不一样,农田土壤一般位于平坦的农区,土壤相对比较均一,而森林土壤的空间变异性就极大,为了降低地统计学变异,只能增加取样样本数量,这样也就大大地增加了劳动量。有的取样点离公路很远,而沟底特别深,山又很陡峭,爬山时经常一不留神就会滑倒。陆森和同事们经常要从那些地方把几十公斤的土样带出来,带回实验室,其路程之艰苦可想而知。据陆森介绍,有时取样时,为了少跑几趟,只能选择每次多带些土样出来。遇到取样点很远的情况,就只能先把土样集中在一个地点,再逐步往公路边挪。尽管取样工作很辛苦,但是探索和发现更让人振奋,疲惫辛苦也就被抛至九霄云外了。
在应用研究之外,陆森还一直从事着基础研究,深入到土壤的孔隙中,探索土壤内部水分、热量的真实运动过程,并建立相关模型与预报。如何建立一种新的土壤旱情监测反演方法?如何使用数学物理方法模拟土壤蒸发的真实动态与水汽运动过程?这些都是陆森一直孜孜以求的科学问题。理论研究大部分时间都需要闷在屋里进行缜密的思考、计算。这在一些人看来枯燥无味,但对于陆森来说,却别有一番乐趣。
陆森说:“在我国北方的干旱半干旱区域,水分非常紧缺,只有了解这些干旱区域森林土壤的水分过程,比如蒸发、土壤水分运动等,才能够找出应对的办法。像林下土壤的水分蒸发过程,液态水分是在哪里发生相变成为水汽的?水汽又是如何通过土壤孔隙扩散进入大气的?怎样用数学物理公式来描述这个运移过程?对土壤水分运动的研究非常重要,因为养分都要通过水的运移才能进入植物体内,要弄清养分运动首先要弄清水分运动。”此外,理论研究还有一个好处,“如果你建立了一种新方法,每当你读到国外的许多著名专家应用你的方法并写明效果理想时,你会有一种成就与幸福感,这可能就是理论研究的动力吧。”
这些年来,陆森和实验室的同事一起,在土壤蒸发与水汽扩散模拟、生态系统能量闭合、土壤旱情监测方法、非等温条件下的水汽扩散、土壤热量传输模型等领域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现在,陆森又有了新的想法,因为土壤水盐运动是他读书时候的老本行,他打算和同事们一起研究在盐碱地上种植经济树种,一方面可以让研究成果实现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发挥盐碱地的资源潜力,对盐碱地治理、保护生态环境都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在访谈过程中,陆森还提到了一件事情。就在采访的前一周,有位退休很久的老先生找到陆森。仔细攀谈后得知,原来这位老先生是老一辈的森林土壤专家,年已八旬。他找到陆森不仅是进行学科讨论,还建议陆森一定要好好研究杨树人工林土壤,通过合理的人工管理措施,为杨树生长创造适宜的土壤条件,这对我国北方林业发展意义重大。这次交流让陆森更加深入体会到了老一辈森林土壤学家对事业的热爱,新一代研究者必须虚心学习。这次交流还让陆森看到了森林土壤未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