榛子果序(果苞)
国家林业局榛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王贵禧(右一)陪同专家在田间调查
中国绿色时报2018年03月26日讯 记者 王建兰 通讯员 王振报道
2017年,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与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联合开展11个平欧杂种榛新品种国家级林木品种的申报。林业所经济林首席专家王贵禧研究员牵头的“辽榛1号”等4个品种首批通过审定,拥有了国家级的“法定通行证”。
平欧杂种榛的培育成功和示范推广,结束了我国没有榛子栽培品种的历史,开启了我国榛子产业的新时代,实现了我国榛子由传统“小零食”向现代产业的转变、由野生资源利用向园艺化栽培的转变。
据悉,20世纪80年代,老一辈榛子专家梁维坚教授等开始利用野生平榛和欧洲榛进行杂交育种。经过近20年的选育,专家们获得了大果、丰产、适应性强的平欧杂种榛,俗称“大果榛子”。2000年前后,我国专家开始对平欧杂种榛进行新品种鉴定。此后,又经过10年的时间,专家们基本摸清了其品种特性和区域适应性。至2010年,全国20多个省(区、市)已开展规模化推广种植。
“十一五”期间,王贵禧率领团队开始承担“高产优质榛子新品种选育”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在山东安丘市建立43个品种(品系)引种对比试验园,筛选出了适宜山东气候环境特点的平欧杂种榛品种,并在黑龙江的牡丹江和带岭开展了高抗寒型平欧杂种榛引种和筛选评价研究,筛选出2个适合东北高寒地区发展的大果、丰产平欧杂种榛品种,将平欧杂种榛的栽培北界向北推进5个纬度。
“十二五”期间,他们又承担了相关课题,开展了平欧杂种榛生态类型、植物学性状、坚果性状、遗传多样性研究和平欧杂种榛第二代杂交育种,选育出了适合寒温带地区发展的加工型新品种,初步建立了榛属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圃,开展了以川榛为母本的杂交研究,选育适合南方栽培的大果、丰产新种质,建立了平欧杂种榛组培快繁育苗技术体系。
“平欧通”王贵禧说,平欧杂种榛具有极好的丰产性能和环境适应性,耐干旱,耐瘠薄,病虫害少,适于山岭地种植,休眠期可抗-40℃低温,同时适于机械化生产与采收,管理简单。其栽植后2-3年开始结果,6-7年进入盛果期,盛果期亩产干果可达600-700斤,有的甚至超千斤,亩产值1万元左右,是精准扶贫可行性高的优良品种。
长期的实践证明,平欧杂种榛适宜在淮河以北地区栽培。2015年后,我国平欧杂种榛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全国栽培面积已达75万亩,其中辽宁35万亩、吉林12万亩、黑龙江15万亩。山东省在2016年、2017年两年内发展了6万亩,仅诸城华山农林科技有限公司一家就发展了1.2万亩,继东北主产区之后山东成为第二主产区。
王贵禧如数家珍般道出了发展平欧榛产业的优势:新品种、新产业;抗低温、耐瘠薄、适应性强;栽培成本低,效益高,易管理;耐贮藏;营养价值高,既可直接食用,也可加工成多种食品,市场前景好。
谈到产业发展,王贵禧建议,要选好地区、地块,选好品种,目前平欧杂种榛有十几个主栽品种,不同品种特性不同,适宜种植的区域也不同。另外,平欧杂种榛自花授粉不结实,有些品种间还存在授粉不亲和或者单向不亲和现象,因此要配置不同品种作为授粉树。即使是授粉亲和品种,也要考虑花粉数量多少以及开花物候期是否一致等问题,不可随意栽植。
王贵禧对榛子产业充满期待,他说,这是一个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其经营模式将由个体转向合作社或专业公司;经营规模由零散小规模种植转向规模化大基地栽培;投资方式由林业内部投资转向外部企业和社会投资;主产区由东北地区向山东等新兴产区扩展,由此进入我国榛子产业发展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