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一线动态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要木本油料树种产量与品质形成调控机制”、“人工林生产力形成及功能提升机制”和“落叶松优质大径材高效培育技术” 项目联合启动会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24-03-29点击率:


3月26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要木本油料树种产量与品质形成调控机制”、“人工林生产力形成及功能提升机制”和“落叶松优质大径材高效培育技术”项目联合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林科院林业所主办。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童玉娥副主任、孙康泰副处长、董文研究员和蔡明教授、中国林科院储富祥院长和于雷副处长、中国林科院林业所贾志清书记等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咨询专家组由来自浙江农林大学、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国际竹藤中心、东北林业大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资源司、中国林科院等15位专家组成。会议由中国林科院林业所副所长尹昌君主持。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专项管理团队开展了“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林业种质资源培育与质量提升”重点专项项目实施与管理培训。

“主要木本油料树种产量与品质形成调控机制”项目负责人裴东研究员、“人工林生产力形成及功能提升机制”项目负责人张劲松研究员和“落叶松优质大径材高效培育技术”项目负责人孙晓梅研究员以及各课题负责人分别汇报了项目和课题的执行与管理方案。咨询专家组对项目技术路线、拟解决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以及实施方案细化和一体化实施等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主要木本油料树种产量与品质形成调控机制”项目围绕制约木本油料树种产业发展的单产偏低和产品品质参差不齐等突出问题,深入揭示主要油料树种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分子遗传机制,开发分子标记,为精准高效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导,实现种质创新。

“人工林生产力形成及功能提升机制”项目针对我国人工林单位面积生产力不高、综合生态服务功能较弱等问题。以杉木、杨树、马尾松、落叶松等人工林为对象,多维度揭示典型人工林生产力变化对气候和土壤环境要素及其耦合作用的响应机制、结构调整对生产力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关键物质循环过程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协同调控机理,阐明典型区域人工林生产力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时空分布格局,提出生产力与碳汇功能协同提升路径。

“落叶松优质大径材高效培育技术”项目围绕落叶松人工林生产力低、优质大径材占比不高、生态服务功能弱等问题,研究遗传、立地、密度、气候等多因子耦合对生长和材性的影响,提出干材质量提升和全周期培育技术,揭示大径材培育的长期生产力维持机制,突破智慧化多功能经营决策技术,建立大径材高效培育技术体系,实现人工林产品价值与生态服务功能双提升,服务国家储备林建设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支撑林业高质量发展。

项目管理机构和承担单位管理部门负责人,项目和课题负责人及项目组成员等10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林业所/ 何春霞、何彩云、陈东升)



上一条:我所赴新疆策勒县调研“三北”工程建设情况 下一条:“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荒漠绿洲区水土生态安全提升与保障技术”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北京召开

关闭